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原创
暴雨将至,讴歌是否有招架之力?
来源:汽车投诉网
4.4万0收藏
当我们还在热议铃木是否会完全退出中国车市之时,另外一间日本车企似乎也陷入了退市的边缘,一场猛烈的暴风雨将至,它又能否熬得过去呢? 讴歌作为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旗下的高端子品牌,这个诞生于美国的日本品牌可以说在欧美地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讴歌带着在欧美的自信,于2006年9月27日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入华后遭冷 事实上,当讴歌进入中国后的表现远未达到预想效果。从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期间,讴歌在华的销量仅为2000多辆。早在当年,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讴歌经销商销售解释了讴歌入华后销量低迷的原因:“投放车型配置太低,不了解中国

当我们还在热议铃木是否会完全退出中国车市之时,另外一间日本车企似乎也陷入了退市的边缘,一场猛烈的暴风雨将至,它又能否熬得过去呢?

讴歌作为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旗下的高端子品牌,这个诞生于美国的日本品牌可以说在欧美地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讴歌带着在欧美的自信,于2006927日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入华后遭冷

事实上,当讴歌进入中国后的表现远未达到预想效果。从20069月至20076月期间,讴歌在华的销量仅为2000多辆。早在当年,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讴歌经销商销售解释了讴歌入华后销量低迷的原因:“投放车型配置太低,不了解中国消费者习惯和心理,是讴歌产品在投放国内市场初期,难以打开局面的直接原因。”

曾记得当年讴歌带来的TL车型,尽管售价已经达到了43万元,但是导航、无钥匙进入+一键启动和车载蓝牙免提等配置都只能选装,这种让消费者额外掏钱增加配置的做法,对于当年的国内消费者来说确实难以接受。虽然保时捷等豪华品牌也有选装配置这一说法,但毕竟不是哪个品牌都有保时捷的品牌号召力,更何况是当年刚进入中国的讴歌。

讴歌入华后的处境,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进入中国前没有仔细研究中国市场特点,生搬硬套美国式做法。讴歌认为在美国能够创造辉煌的车辆,直接投放到庞大的中国市场照样没有任何问题,但殊不知在此价位的车型,国内消费者已经非常着重品牌因素,讴歌此前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几乎为零,同样的价位又可以选择“ABB”德系三强,讴歌实在没有任何购买的理由。

颓势一再延续,国产后销量翻倍但仍不乐观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出师不利的讴歌并没有改变状况,而是将此颓势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2016年讴歌实现国产化后,销量开始有所增长,在2017年全年累计销量达16,348辆,同比增幅100.8%

销量实现了翻倍,但事实上讴歌的整体销量依旧不容乐观,在广汽讴歌成立之后,于2017年年初就定下了年销3万辆的目标,但纵观2017年全年销量也仅完成了目标的一半左右。

到了2018年,讴歌的销量表现更是急转直下,如果说2017年销量有所增长,那么2018年几乎可以用“一泻千里”形容。在刚过去的6月,讴歌仅售出了819辆新车,而1-6月累计销量为3,982辆,同比大幅下滑38.7%,根据数据显示讴歌已经连续5个月销量同比下跌。

尽管讴歌已经进入国产化阶段,但与其它合资品牌不一样的是,目前广汽讴歌仅有两款车型,分别为讴歌CDX以及TLX-L,而纵观CDX进入到2018年以来,单月销量维持在500辆左右,峰值也仅有772辆,鉴于目前国内车市对于SUV的需求度,讴歌CDX的销量可以说远没达到合格水平。至于讴歌TLX-L6月的销量也仅为261辆,而2018年累计的销量也只有可怜的600辆,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其实讴歌CDXTLX-L会有如此处境,与讴歌进入中国后遭冷的原因几乎一致,即使讴歌国产化车型后,售价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相比起同为国产化的ABB竞品车型,在售价上依旧没有任何优势。而在配置上,CDX作为豪华品牌依旧采用“板车悬架”,让不少的消费者介怀不已;而TLX-L依旧采用本田老旧的2.4L的动力总成以及毫无美感可言的内饰,即使有再高级的“四轮精准转向”,也无法改变消费者唾弃的想法。

总结

讴歌即将迎来12年的入华时间,然而多年过去,讴歌始终体现出“水土不服”,一方面讴歌始终无法进入豪华品牌第一阶梯,甚至连第二阶梯都没有立足的地位。在此情况下,讴歌对于产品的定位与售价却始终瞄向第一阶梯品牌,当品牌与售价不成正比,讴歌多年来遇冷也显得尤为正常了。

而另外一方面,讴歌不作为也成为了制约发展的一大因素,或许是讴歌在华长期的低迷,导致讴歌对于中国市场重视度有所下降,纵观讴歌目前在华售卖的常规车型只有4款,国产车型更是只有2款,如此稀少的车型,销量必定难以增长。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讴歌走过的路与铃木如此的相像,铃木在华岌岌可危,而讴歌还会远吗?当暴风雨降临之时,讴歌又是否撑得住这波猛烈的淘汰风浪呢?且行且看吧。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进入小程序
关注公众号
投诉问题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 - 2024 汽车投诉网粤ICP备12070654号 广州哲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