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原创
315之夜即将来临,谁将彻夜无眠?
来源:汽车投诉网
4.4万0收藏
随着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我们在呼吁消费者强化法律维权意识的同时,也希望我国仍需加快相关政策的落地。被誉为一年当中最严酷审判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今年会有哪些问题被曝光,又有哪些公司不幸中枪,而汽车企业会不会再次上榜?又有哪些企业或将彻夜无眠?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截至目前,2016年3·15晚会汇总的投诉结果,也印证了中消协统计的五大问题。与汽车消费相关的投诉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网络购物,占到了整个投诉总量的近20%。“3·15”近年来几乎成了汽车维权的主舞台,每年都有触目惊心的汽车质量问题被曝光。而今年会有哪些问题被曝光?又有哪些车企会不幸中枪?虽然在央视315晚会开始之前,一切还都是未知,但小编根据汽车投诉网上近期的种种“风吹草动” ,或许能够猜得一二。

预测车企一、东风日产

东风日产在汽车投诉网上的1732宗投诉中,关于轩逸的相关投诉为327宗。而在东风日产的这款主打车型中,变速箱异响却是其首要投诉问题,达到60宗;其次,车身及电气、车辆信息欺诈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两者分别达到58宗和56宗。变速箱质量问题在东风日产旗下车型的普遍发生,会不会是其技术上的一个设计缺陷呢?这很难不让人去怀疑!

预测车企二、长安轿车

四川的曾先生购买了一辆长安cs75,在使用初期,车辆运行状态良好,但开了5000公里后,出现刹车盘异响。主要体现为车辆启动,缓速前行时,刹车盘出现“吱吱”的异响,且在刹车过程中,异响尤为严重,声音很大,很刺耳。于是曾先生自己检查发现,刹车盘有明显锈迹,且有明显的圆周性摩擦痕迹,但当速度起来或猛踩一脚刹车后,异响逐渐减轻消除,但一旦停车,异响仍然很刺耳随后曾先生咨询了两家4S店,收到回复均是现目前主机厂未明确一个合理的处理办法,只有打磨处理,且与多位车主联系沟通后发现,经过打磨处理后的刹车盘,异响仅仅只是得到了短时间的控制,并未彻底解。

其实不仅仅在汽车投诉网上,随手百度一下,就会有很多同类车型的网友反映自己所购的长安cs75存在车身异响的质量问题,但据了解,厂家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解决方案。而随着群众们各种反响以及申诉,会不会上315呢?小编我只能说群众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车企预测三、长安铃木

汽车投诉网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汽车投诉网共接到305宗有关合格证的投诉,同比2014年242宗合格证投诉,上涨了26.03%,同比2013年,投诉量更是激增129.32%,可见合格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状况越发严重。

广东清远的周先生于2015年5月7日在长安铃木4S店购买了一台长安铃木锋驭。2015年11月3日,周先生因故去4S店检查底盘,却发现由于这家4S 店倒闭了。店面人去楼空,停业了,根本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的约定.周先生是贷款购买的车辆,他表示:购车发票和车辆登记证书抵押在兵装财务公司,我还款后找谁去拿?3年质保期谁来保?4S赠送给我的保养券和承诺的东西谁来管?

汽车投诉网在收到投诉的第一时间将投诉转给厂家方面进行处理,厂家最终与周先生取得联系,并主动与周先生沟通和协调解决了周先生的问题。虽然事情也算圆满解决,但是此举也也不禁让人质疑:4S店是厂家直接授权的公司,厂家难道不应该对4S店的操作进行监督吗?难道就让其任性的人间蒸发吗?如果任由4s店“独掌大权”,厂家又置之不理。那么消费者们的保障该何去何从?

长安铃木一路走来,从2011年峰值的22万台,到2012年的17万台,销量逐渐大幅度缩水,在其他品牌均有较大提升的大环境下,铃木在中国已经连续几年产销下降,2013年的销量仅为15万台。从今年1-9月份的市场销售情况来看,长安铃木累计销售8.5万台,平均月销量不足万台,那么不出意料,即使到年底,长安铃木的销量很难突破12万台。企业发展不顺,再加上销量的不尽人意,长安铃木4S店的经营难免困难重重。车卖不出去,资金紧张的长安铃木4S店抵押合格证的无奈下策也逐渐增多。

【五大“拦路虎”难倒车主】

针对汽车维权的特殊性,汽车投诉网特地为大家整理归纳出汽车维权的五大难点与大家共勉,希望车主看了之后能够有所帮助,以便在需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证据收集。

难点一、汽车三包退换条件苛刻
  汽车三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2013年10月1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换责任规定》(汽车三包)正式出台,消费者的汽车维权有了法律依据,但要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三包对于消费者维权有着较为苛刻的界定,在这里汽车网评将为大家一一列出。
  1、并不是所有车都可以参与三包:汽车三包只适用于2013年10月1日之后购买,拥有购车发票和汽车三包凭证的车辆。
  2、并不是任何车型都适用于三包:汽车三包只适用于家用车,种类包括处于个人名下不以营运为目的的普通乘用车、活顶乘用车、高级乘用车、小型乘用车、敞篷车、短头乘用车以及旅行车、多用途乘用车、越野乘用车。
  3、退换车条件苛刻:参与汽车三包的车辆达到退换车标准的有五种,条件都较为苛刻。
  1)开具发票日起60日内或行驶3000公里以内(先到为准)者,车辆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的。
  2)在汽车三包有效期内,车辆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的、维修后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
  3)车辆发动机和变速箱同一主要部件维修更换两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注意:是同一部件,发动机、变速箱与其主要零件更换次数不重复计算。
  4)在三包有效期内,车辆因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部件因质量问题更换两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
  5)修车时间超过35天,因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
  难点二、新消法部分条例与汽车三包相冲突:
  在新消法出台后,和汽车业关系密切,也被外界普遍关注的,是《新消法》的第二十三条第三款:“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 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汽车投诉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之前汽车维权消费者举证难的问题。
  但新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 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的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因为汽车三包法规规定退换车有着相应的特定条件,那么新消法的二十四条规定就和汽车三包在法律层面上有了一定的冲突,而且,汽车三包法规是部门规章,而新消法则属于国家法律,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纠纷应采用何种规定进行处理,仍有待相关部门给出权威的解释。
  难点三、维权鉴定依然困难重重:
  虽然汽车三包法规针对之前汽车维权鉴定难的问题给出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责任争议处理技术咨询人员库”(简称:专家库)的办法,但就目前来看,专家库的人员组成并不透明,且多由厂商和经销商推荐人员组成。那么消费者在鉴定中能否得到较为公正的评判,我们不得而知。
  其次,专家库咨询费并不透明,汽车三包规定,在消费者和经销商、厂商存在争议时,可以选择专家库专家参与争议处理,咨询费由消费者同经销商、厂家协商解决,面对财大气粗的经销商、厂商、消费者是否能支付起并不透明的咨询费用,这是关键。
  再次,距离汽车三包法规已过3个月,但各地专家库的联系方式和机构组织还未明确,汽车网评小编以消费者的视角尝试在网上搜索专家库相关信息,但无法搜索到任何相关信息。汽车三包后时代,消费者维权鉴定依然困难重重。
  难点四、维权成本高、解决效率低下: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投诉,消费者不但要付出高昂的检测费、鉴定费,而且鉴定报告等关键内容往往要经过几个回合的往返才能确认。车主一旦遭遇经销商和厂商之间互踢皮球。那么少则一、两个月, 多则一年半载,为了讨回一个公道,消费者往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如此往复,车主的维权决心也就这样慢慢的被消耗殆尽,最终只能无奈的接受强势的厂商并不公平的处理结果。
  难点五:汽车主要配件和易损零部件维权无保障
  汽车三包法规实施后,一些汽车主要易损零部件并未纳入三包范围,如雨刮器、刹车片、发动机皮带和滤芯等部件,目前均有厂商自行规定,何时更换?如何更换?缺乏一个统一性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而作为汽车主要配件的的轮胎的保修、包换并没有纳入到这次的汽车三包之中,这导致轮胎维权存在“三宗罪”,首先是轮胎质保期没有统一标准。其次,部分轮胎企业理赔采用的所谓“国家标准”,实际上是行业协会于《理赔要求》出台之前指定的《汽车轮胎理赔工作管理办法》。第三,轮胎出现质量问题,都是由生产厂家自己给自己做鉴定,鉴定结果让人难以信服。

消协315前约谈多家车企

据最新报道:3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合格证抵押问题”公开约谈了多家企业,强调车企必须保障消费者购车时获得合格证的权利。

据了解,2015年度,全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咨询信息系统共录入受理汽车产品(含零部件)投诉18863件,同比增长31.18%,投诉解决率71.08%,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8亿元,其中,产品质量、合同争议和售后服务问题等投诉占投诉总量的70%以上。

随着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我们在呼吁消费者强化法律维权意识的同时,也希望我国仍需加快相关政策的落地。被誉为一年当中最严酷审判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今年会有哪些问题被曝光,又有哪些公司不幸中枪,而汽车企业会不会再次上榜?又有哪些企业或将彻夜无眠?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进入小程序
关注公众号
投诉问题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 - 2024 汽车投诉网粤ICP备12070654号 广州哲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