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生命的安全气囊究竟安不安全? ——安全气囊深度汇总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实现1289.22万辆和1282.98万辆,同比增长6.47%和8.14%。其中,乘用车产销1109.94万辆和1104.23万辆,同比增长7.32%和9.23%。尽管销量仍在稳步增长,但对于多数车企而言,2016年上半年过得并不轻松,尤其是4月、5月销量下滑明显,直到6月才止跌回升。而对于弱势群体的车主而言,必然跟车企有道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情仇。
随着汽车产销的增长,汽车价格越走越低,各种配置也越来越齐备,安全气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在汽车厂商之间价格战愈演愈烈、成本控制更为严格的今天,安全气囊还是那个能保护驾乘者的安全气囊吗?
关于安全气囊的新闻早就屡见不鲜,最常见的就是发生车祸时安全气囊没有正常弹出,消费者状告厂家或是拉车游行,但事件到最后往往都是不了了之。鉴于我国目前市场监管尚不健全、部分车企责任感有待提升、车主维权较难等。而关于汽车安全气囊投诉问题表现,今日跟随小编来分析一二。
据了解,汽车投诉网在2014年共接到安全气囊投诉案例为155宗;在2015年汽车投诉网就已经接到汽车安全气囊纠纷的投诉有341宗,宗数相比往年有大幅上涨;而单单2016上半年汽车投诉网就已经接到汽车安全气囊纠纷的投诉有77宗,而其中因事故正面撞击后安全气囊未能弹出的案例有13宗,导致车身非正面撞击但是安全气囊未弹出的有5宗,而关于安全气囊无故弹出的案例也有4宗。关于安全气囊灯故障以及其他故障的投诉则高达55宗,其中包括安全气囊游丝、安全气囊感应装置失灵、安全气囊挡板脱落等问题,主要集中在安全气囊盖板脱胶的现象比较多。如此看来,安全气囊真的是一个令人摸不透的装置,什么时候弹开?需要多大力度撞击才能弹开?没有撞击该不该弹开?这些都是至今没有统一结论的疑问。
在汽车投诉网的77宗安全气囊故障投诉中,紧凑车型总数最多,高达36宗,总占比46%,紧凑车型一直都处于火热状态,从各种新车型的研发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一直热衷于紧凑型车,甚至有些车长轴距有的都能和中级车有得一比,自然而然,投诉诉求也就是最大的。紧随其后的便是SUV车型,共17宗,占比22%,2016上半年SUV车型依然火爆,同比去年的有明显上升。投诉诉求最小则是豪华车型以及MPV车型。(详见下图)
而其中,多家自主品牌的安全气囊故障问题已相当严峻,纷纷成为了各自品牌的首要投诉。在汽车厂商之间价格战愈演愈烈、成本控制更为严格的今天,安全气囊的质量是否真的有保障呢?
如下图所示,小编从汽车投诉网首页的口碑频道中,通过车型对比发现,众泰汽车、长安汽车、江淮汽车和海马汽车的首要投诉车身及电气问题,而在车身及电气的众多零部件中,恰恰都是安全气囊收到的投诉数量最多。
而在2016上半年汽车安全气囊投诉系别分析中,自主品牌中关于安全气囊投诉量最高,有46宗;德系品牌占有10宗,美系品牌占有8宗。可见,对于质量的把关严谨性可从系别中看得出来。
在2016上半年汽车安全气囊投诉品牌属性分析中,自主品牌的投诉量稳居第一,占总投诉62.64%;而合资品牌的投诉量占比25.27%;总体来说,自主品牌的投诉量仍占据总投诉量的绝大部分;进口品牌投诉较少,这主要跟市场份额有关。
目前,2016上半年汽车安全气囊的投诉处理完成率为68.83%(包括处于满意度打分状态的投诉),同比2015上半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跟4S店对投诉的重视程度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的高低有关,特别是涉及生命的案例,难度更是会加大。希望在2016下半年里能够提高完成率。
回顾近几年,很多企业都因为安全气囊存在的隐患对车辆进行过召回。而根据汽车投诉网统计2016上半年的车主投诉安全气囊故障诉求中,请求车辆赔偿诉求量是最大的,共52宗,要求退换车的共41宗,要求维修的则有36宗,要求企业或者厂家为此给消费者一个说法赔礼道歉的则有24宗,由于安全气囊问题事关驾乘者生命,希望企业必须重视起来。
其实客观来讲,从企业召回公告中提到的缺陷原因上,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安全气囊问题的复杂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事故面前,一些企业往往避重就轻。因此面对安全气囊的投诉,车主想要维权,依然是困难重重。这也是已处理的投诉中,只有1.29%的车主表示满意的原因。更有高达58.46%车主在投诉处理完成后并没有向汽车投诉网反馈自己对处理结果的意见。所以希望企业尽可能协调4S店去引导这一部分车主对投诉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另有40.25%的车主对处理结果不满意。
想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制定相应的相关标准,还需要管理部门根据事故案例积极展开缺陷调查,也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气囊问题带给消费者的危害。
关于安全气囊,最大的投诉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该爆的时候它不爆,不该爆的时候它偏偏无故爆开。对,安全气囊目前的境况就是这么“任性”!
一、安全气囊系统组成设计原理
(图片来源网络)
二、汽车安全气囊工作原理
它是一种被动的系统装置,只有在车辆受到猛烈撞击时才会被启动!安全气囊是通过安全气囊系统的压力传感器和约束系统ECU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来判断是否该弹出,当两者共同收到信号时,安全气囊会被瞬间充气,急剧膨胀。然后将方向盘的装饰板冲破,弹向司机。使司机的上半身被气体裹住,减少人身体与车体的直接碰撞力,这样会大大降低受伤率。
汽车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
汽车安全气囊最开始是在在发动机罩下装一个盛满压缩空气的储气筒,当汽车受到正面碰撞时,惯性冲击力促使一个滑动重块向前移动,从而推动储气筒向隐藏在方向盘中央以及仪表板旁的空气袋快速充气,减少人员伤害。
安全气囊作为乘员与车辆之间的缓冲体,避免人体因为撞击到车体的结构或是破损的玻璃等物品而受伤。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步:
正常情况下,安全气囊折叠在车辆内饰中
1、安全气囊就像一个封口的大袋子,由聚合织物构成,正常情况下会安分的折叠在车辆内饰中,我们在车内看到的所有写有SRS的地方就是安全气囊折叠安放的地方。
(通过传感器出发ECU,引爆安全气囊化学物质)
2、行车时中传感器不断的将车速、加速度信息传递给安全气囊ECU(ECU是安全气囊的核心组件),如果变化量或其它指标超过预定值,则囊控制模块向气体发体发生器发出点火命令。
(气体发生装置)
3、点火后安全气囊充气系统中的叠氮化钠(NaN3)和硝酸钾(KNO3)发生反应,生成氮气。氮气形成的热流会让安全气囊迅速膨胀。
4、接下来安全气囊就会冲出车体完成保护使命,大量气体的聚集使得安全气囊爆炸般地冲出原始安装位置,时速高达322公里,比眨一下眼睛还要快!1秒之后,安全气囊的机构亦会迅速排气,以避免阻挡驾驶人的视线及救援工作的进行。
三、安全气囊弹出条件
安全气囊打开的必要条件:
A、车速一般在50公里/小时以上,但关键因素是碰撞发生时的加速度(在国家鉴定试验中,碰撞瞬时的加速度约为-40g;
B、正面行驶;
C、碰撞物体:刚性墙壁或障碍物;
D、打开时间:在碰撞发生后的几十毫秒内。
E、碰撞物体的刚性:车辆以50公里时速撞向墙壁和撞向沙堆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50公里/小时只是相对速度,只有当实际碰撞满足条件时,安全气囊才会自动打开。
需要强调的是,系好安全带是安全气囊发挥保护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安全气囊打开需要合适的速度和碰撞角度。只有车辆的正前方左右大约60°之间位置、垂直撞击在固定的物体上,速度高于30km/h(这里所说的速度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车速,而是在试验室中车辆相对固定障碍物碰撞的速度,实际碰撞中汽车的速度高于试验速度),安全气囊才可能打开。从国外的资料中可知,对使用带的控制系统来说,一般情况下规定:20km/h以下撞击墙时,安全气囊不会点爆弹出;30km/h以上正面撞墙时,安全气囊一定点爆;而20-30km/h之间为点火的模糊区,安全气囊可点爆也可不点爆。
从生活中来看,情况要复杂很多。但是令多数人都不能理解的是撞击猛烈,严重毁容的车辆,安全气囊也没有弹出,这和研究室的物理测试严重不符了。其实能够认定是否发生事故的是安全气囊ECU单元,如果事故时车身前部没有直接撞击,主要是车身上部和侧面发生碰撞,碰撞车身部位的刚度很小,虽然车舱发生了很大的变形,造成了车内乘员受伤或死亡,这时候由于碰撞部位不对,安全气囊ECU控制单元也不会发出指令引爆安全气囊。但是如果ECU控制单元已经发出信号,而安全气囊仍未弹出,这就是安全气囊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四、常见的安全气囊弹出的碰撞情况
A.时速50公里以上,两车正面碰撞(偏离车辆中心线不超过正负30度),前安全气囊弹出。
B.时速50公里以上,正面碰撞护栏等刚性物体,前安全气囊弹出。
C.偶尔会出现车辆在高速行使中通过减速带或小沟时安全气囊弹出。这种情况尽管没有发生碰撞事故,但是由于碰撞部位位于车辆底部,碰撞传感器感应到的加速度超过临界值时,前安全气囊弹出。
常见的安全气囊不弹出的碰撞情况
A、低速追尾,后车安全气囊不弹出
B、追尾,前车安全气囊不弹出
C、斜侧碰撞
D、正面碰撞电杆、树等柱状物体
E、车辆翻滚
F、与大型货车追尾
五、安全气囊的质量隐患
安全气囊的“保质期”也是影响其是否弹出的一方面,尽管在正常使用周期内安全气囊基本不会发生故障,但每行驶1万到2万公里后,就应该到4S店检查安全气囊及其附属部件,主要是安全气囊起爆化学物质很有可能在几年内受潮失效,安全气囊上包裹的密封涂料也有可能失效,所以必须在8-10年内更换安全气囊。还有些汽车的副驾驶安全气囊有手动开关,这个开关是否设置为关闭,否则安全气囊也不会弹出。
因为汽车安全气囊是由碰撞传感器、控制模块(ECU)、气体发生器及安全气囊系统等组成,其中传感器的车速检测;ECU复杂的电路调试;气体发生器中的化学物质;甚至安全气囊的物料质量都是汽车安全气囊质量是否合格的构成,而这些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也无法得知详细的参数配备。
目前国内并没有发布安全气囊的制定标准,还没有一项能够作为评判安全气囊制造质量是否合格、安全气囊与具体车型是否相匹配、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是否应该打开依据的标准。这是由于安全气囊技术属于国外各汽车厂商的商业机密,世界各国也没有强制统一的标准,目前都是汽车生产商会根据车型自己设置安全气囊弹出的标准,根据经验判断,安全气囊是否能正常弹出,与碰撞角度及速度有直接关系。
那么汽车投诉网列举部分车企对于安全气囊事故解决的情况:
案例一:投诉编号:QT238618
长安轿车-奔奔厂家一句话就石沉大海,不作为
4S店给予车主的回复:厂家已经检测过了,是撞击程度不够,不足以使安全气囊弹出。
厂家给予汽车投诉网的回复:服务站站已经联系用户解释,并协助出来了车辆问题。
突发车祸,正面撞击,安全气囊却未开,一死一重伤
4S店给予车主的回复: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才能鉴定出结果,4S店表示由于未出鉴定结果,代表并非厂商这方的原因,但更表示北汽轿车愿意给予2万元为车主对于此番事故的人道主义补助,并非赔偿金。对于安全气囊未弹开一事4S店经理也表示还没得出最终的结论,如今不做评价。
厂家给予的回复:厂方认为通过法院来判定这起事故,需经过第三方法律程序鉴定出结果,这对于双方而言都更加公平公正。
交警给出的交通认定事故书:虽然此番事故造成的主因是车主操作不当的原因,但与车上的安全气囊没开没有直接关系。
律师说法:从图片观察,安全气囊理应弹出
律师认为根据车辆照片上车辆受到撞击的角度及车辆的受损情况判断,如果车辆没有质量问题,安全气囊原则上是应该弹开的。同时律师表示如果厂家这方鉴定人员鉴定了安全气囊和行车电脑没有故障情况属实的话,那么应该就是车辆本身的质量问题,对于安全气囊没弹开而加重了车上人员的伤亡,厂家是应该负起部分责任的。
案例三:投诉编号:QT98658
丰田RAV4行驶中侧安全气囊无故弹开震伤车主
在一条平直的路上行驶着,时速约30-40公里/小时,突然汽车的右侧的安全气囊在正常行驶且没有受到撞击的情况下自己弹出,车身也完好无损。
4S店给予车主的回复:4S店表示去现场看过,马路的右侧很烂。经过检测,数据显示达到爆破,所以安全气囊爆破属于正常的爆破。
厂家给予汽车投诉网的回复:已与客户沟通,目前正就客户投诉进行进一步处理。
对于以上3则案例,我们看到了不同企业对待安全气囊事故的应对方式,面对涉及生命的事故,汽车投诉网认为车企必须要向广大消费者有明确的交代。
安全气囊维权难
在汽车使用过程中,无论是豪华车还是紧凑车型,都出现过安全气囊在发生事故时未弹出,导致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而但凡遇到这类事,消费者到经销商处讨说法时,得到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回复—安全气囊爆开需要看撞击的力度及角度,如果没有撞到安全气囊感应模块,即使事故再严重,安全气囊不弹出也是正常的。同时,也有车主反映,开车回家时,因为路况不佳,车辆与地面发生了一点小剐蹭,结果两个安全气囊突然弹出,但4S店同样不承认是汽车的质量问题,明确表示此类情况不在保修范围。
在诸多案例中,有的是在碰撞瞬间车辆前部起火,安全气囊却未弹出;有的是汽车大梁严重变形,车头破坏性损伤,安全气囊未弹出;有的是发生两车碰撞事故后,一方安全气囊弹出,另一方的安全气囊却没有弹出。
对此,业内汽车专家指出,安全气囊在何种速度、多大撞击力的情况下起爆,行业并无具体规定。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品牌制造厂家通常都会给出“角度不对”、“速度不够”、“没有撞到撞击点”等并非车辆质量问题的理由。因此对消费者维权难度加大。
安全气囊维权应该知道这些事
针对安全气囊的维权,有法律专家也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首先就是从车辆的随车说明书入手,现在有些厂家会把车内安装安全气囊的爆出条件作出说明,如果发生车祸时的撞击条件完全满足说明书中所指出的爆出条件而没有爆出的话,车主就可以此为依据与厂商协商相关赔偿事宜,这也是最简单的维权方法。
但有些厂商并未在说明书中指出安全气囊爆出条件,在发生事故时安全气囊未能爆出后就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了。消费者可以向厂家索取该安全气囊的技术参数来作为参考,来判定安全气囊是否在应该爆出的情况下没有爆出。但对于汽车生产厂家和安全气囊供应商来说此类技术参数大都属于机密,因此消费者很难得到这些参数。
第三种维权方法就是参考一些国内外对于安全气囊爆出条件所制定的一些技术标准,这些标准虽然不能全部被国内运用。但有些技术标准还是可以参考的,例如美国的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管理局)就对安全气囊爆出的技术标准作出明确的说明,有些合资车辆在国外也有同款车型销售,因此国内消费者在维权时可以参考一些欧洲、美国的技术标准。
留存样本权威鉴定以便后期维权
还有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如果车主在事故中碰到安全气囊未弹开的情况,条件许可的话,应在事故后第一时间拍下车辆受损照片,特别是安全气囊的传感器在撞击后的受损程度,然后再做相关鉴定。 由于鉴定费用较高,专家还建议应由车主和厂家共同授权,到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进行鉴定。如果将安全气囊返回厂家做鉴定,通常都会得到“与产品质量无关”的鉴定结果。而且,厂家拆检后会破坏许多证据,不利于车主后期维权。
别轻易让安全气囊失效
要提醒的是,如果不想安全气囊失效,也要注意日常“善待”它。一方面要避免用力磕碰、震动安全气囊传感器致其非正常爆开,另一方面在改装时也需注意,如果不慎改动安全气囊系统线路,也可能使安全气囊失效。
建议车辆在每行驶一至两万公里后,就到4S店检查安全气囊及其附属部件是否正常。一般来说,当安全气囊指示在车辆启动6~8秒后仍闪烁或长亮不熄,或是车辆运行时指示灯闪烁5秒后长亮,均表示出现故障。
还有一种情况,由于侧安全气囊设置在座椅内部,而车主出于爱护,给座椅罩上座椅套来保护,可却因此大大减弱了安全气囊应有的保护力度。因为现在大多数汽车采用分级安全气囊引爆方式,引爆威力不大,对座椅套难起破坏效果,从而导致安全气囊失效。
在众多投诉案例中,安全气囊和自燃问题是最难鉴定责任的投诉。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汽车召回信息显示,2016上半年厂家发布涉及安全气囊的召回数量共有13起,涉及车型28款车型。历时近6年的高田安全气囊召回事件早已家喻户晓,据不完全统计,受高田安全气囊牵连,已累计召回上千万辆汽车,仅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就曾发布过27起相关召回。2016年多米诺效应仍在持续,仅上半年因高田安全气囊所引发的新增召回车辆已达200万以上,超过了2015全年的83%。其中,除大众、奥迪、宝马外均为日系品牌,尤其本田上半年已累计召回4起涉及195万余辆,数量相当可观。
如今同平台产品化和全球采购战略,大大降低了汽车产业的生产成本,不过一旦供应商产品存在质量缺陷,势必会产生“高田效应”。2016上半年类似的召回案例也并不少见,例如此前提到的上汽通用召回便涉及别克及雪佛兰多款车型,大众单起召回涉及多达11款不同产品等。
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2016上半年收到涉及安全气囊的质量问题有41例,并涉及多起交通事故。面对安全气囊在事故中没有及时启动,明显属于厂家设计缺陷的责任,但厂家面对质疑,依然推卸责任,态度含糊,令车主投诉无门。至今为止,仍有很多遭遇意外的车主家属仍在艰难维权当中,总体情况来看,安全气囊的投诉处理情况不容乐观。汽车投诉网警示:请消费者关注安全气囊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