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全隐藏式门把手将退场?那些“反人类”设计该落幕了

来源:汽车投诉网
55760收藏
导读

2025年汽车圈传来消息,监管部门拟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要求新车保留机械冗余。该设计曾因“科技感”“降风阻”走红,但存在实用、安全短板,维修成本还高。监管新规保留半隐藏式可能,核心是守住安全底线。汽车行业应回归“以人为本”,让创新在安全便捷基础上,为用户带来科技温暖,而非徒增麻烦。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2025年,汽车圈传来一则让不少车主拍手称快的消息:监管部门正酝酿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要求新车必须保留机械冗余,且给出一年过渡期,预计2027年7月正式执行。从车企纷纷调整设计(新款问界M7改用半隐藏门把手、极氪9X回归传统造型),到消费者多年吐槽终于有了回应,这场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整治”,实则是对汽车设计“重噱头轻实用”乱象的一次纠偏。

回溯隐藏式门把手的走红,车企的宣传点大多集中在“科技感”与“降风阻”。十年前初代特斯拉Model S将其引入,平整的车门线条确实让车辆外观更具未来感,不少品牌紧随其后,将其作为高端车型的“标配”。但所谓的“降风阻”优势,在科学数据面前显得格外单薄——2014年一篇专业论文指出,隐藏式门把手仅能降低0.0001的风阻系数,相当于减少0.12%的空气阻力。这个数字有多微不足道?给车轮加个整流罩、优化下后视镜设计,降风阻效果都是它的几十倍。也就是说,为了这微乎其微的性能提升,消费者要承担远超预期的使用麻烦。

最让用户头疼的,莫过于实用性与安全性的双重短板。在北方冬季,隐藏式门把手冻住打不开是常态,有车主调侃“下雪天得备个锤子敲车门”;即便在常温环境,复杂的开启方式也常让人“手足无措”——特斯拉Model 3要“按后翘前再扳开”,丰田bZ3需“下翻再按压”,小米YU7则是“上推再按”,365个品牌365种操作,连经常试车的博主都要“思考两秒才敢动手”。更致命的是安全隐患:电动平推式门把手完全依赖电机驱动,一旦车辆碰撞断电,或线束、小电瓶受损,门把手可能无法弹出。中保研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此前问界M7就曾出现追尾后门把手未弹出的案例,若遇紧急情况,这无疑会延误救援时机。

维修成本的差异,进一步放大了隐藏式门把手的“不划算”。普通燃油车的机械门把手,更换价格多在300元以内,部分车型100多元就能搞定;而领克、比亚迪、蔚来等品牌的隐藏式门把手,仅材料费用就达400-1000元,加上工时费,维修成本翻倍。更尴尬的是极越01这类“无门把手设计”,将所有缺点集于一身,因实用性太差,几乎没有其他品牌跟进。

值得欣慰的是,监管新规的出台并非“一刀切”,而是保留了半隐藏式门把手的可能性,核心要求是“必须有机械冗余”——即便电动系统失效,外界也能通过机械方式开门。这一规定既给了车企设计调整的空间,也守住了安全底线。事实上,早在2023年就有博主呼吁“把隐藏式门把手做成选配”,如今监管出手,本质是让汽车设计回归“以人为本”的核心:科技感不该以牺牲便利性和安全性为代价,创新更不能沦为“为了不同而不同”的噱头。

从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不难看出当下汽车行业的设计困境:部分品牌为了打造差异化卖点,盲目追逐“新奇”,却忽视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本质属性。当新规落地,那些“反人类”的设计逐渐退场,或许能让更多车企静下心来思考:真正的创新,应该是让用户在安全、便捷的基础上,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温暖,而非为了噱头忍受不必要的麻烦。2027年之后,当全隐藏式门把手成为历史,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更多“实用优先”的设计,让汽车回归驾驶与安全的初心。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