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Stellantis的“坠落”:曾嘲笑中国车企,如今靠合作求生

来源:全民舆车
63260收藏

2025年上半年,全球汽车行业传来一则令人唏嘘的消息:跨国汽车集团Stellantis(总部位于荷兰)录得2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93亿元)净亏损,这与其2021年刚成立时“年销640万辆、利润超180亿欧元”的风光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旗下坐拥菲亚特、Jeep、标致、玛莎拉蒂等14个品牌的“汽车巨头”,Stellantis曾以全球第四大车企的身份自居,却在短短五年内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北美市场销量崩盘、欧洲本土下滑,连曾被其轻视的中国市场,如今也成了它想要翻身的“救命稻草”。

回溯Stellantis的崛起与滑落,2021年是关键转折点。当年,意大利菲亚特克莱斯勒、法国标致雪铁龙与美国相关车企合并组建Stellantis,凭借多品牌矩阵的协同效应,首年便实现640万辆销量,力压比亚迪(同期约530万辆)跻身全球第四,利润规模更是让不少同行侧目。彼时的Stellantis自信心爆棚,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堪称“傲慢”:2022年巴黎车展上,其CEO公开宣称“不用在中国建厂”,甚至建议欧洲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中国车企的轻视。

然而,市场的惩罚来得猝不及防。从2023年开始,Stellantis的业绩曲线急剧下滑,2024年全球销量虽勉强维持在554万辆(与比亚迪持平),但利润已大幅缩水;2025年上半年更是直接陷入巨亏,营收同比下滑13%,成为集团成立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深究背后原因,北美市场的“滑铁卢”是直接导火索——美国推出的电动车补贴政策,对Stellantis这类传统燃油车占比过高的车企极不友好,其在北美市场的燃油车销量上半年暴跌,新能源车型又几乎没有竞争力,双重打击下直接拖累整体业绩。与此同时,欧洲本土市场也未能幸免,受能源成本上涨和消费者偏好转向新能源的影响,Stellantis上半年欧洲销量同比下滑6%,传统优势市场接连失守。

内忧同样不容忽视。为了削减成本,Stellantis不得不采取“断臂求生”的措施:全球关闭14家工厂,裁员1.2万人,甚至连CEO都提前离职,内部管理陷入动荡。更让中国消费者不满的是,其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忽视最终酿成恶果——此前负责Jeep国产的广汽菲克因母公司支持不足而破产,导致80万中国Jeep车主面临“修车难”的困境;旗下豪华品牌玛莎拉蒂在华表现更是惨淡,2024年9月进口量仅38辆,几乎沦为“小众中的小众”。这种“重欧美、轻中国”的战略,让Stellantis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60%)彻底错失机遇。

直到2023年,眼看业绩窟窿越来越大,Stellantis才终于放下“身段”,主动向中国车企伸出橄榄枝——斥资116亿元入股零跑汽车,成立合资公司负责海外销售,试图借助零跑的新能源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弥补自身在电动化领域的短板。这一转变颇具讽刺意味:曾经建议欧洲“抵制”中国车的企业,如今却要靠中国车企的技术“补课”。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Stellantis旗下电动车销量占比不足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规划的“五年推出75款电动车、2030年卖500万辆”目标,若没有中国伙伴的支持,几乎难以实现。

如今的Stellantis,正陷入“亡羊补牢”的被动局面:一边承诺为中国老车主提供售后服务,试图挽回品牌口碑,但具体能坚持多久仍是未知数;一边在荷兰总部紧急研讨战略调整,股价却已因业绩低迷持续下跌。反观中国车企,比亚迪、零跑等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加速向全球扩张,与Stellantis的“坠落”形成鲜明对比。

Stellantis的案例,堪称全球汽车行业的一则“警示录”: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下,没有任何一家车企能凭借“过往的辉煌”高枕无忧,更不能轻视任何一个重要市场。曾经的“全球第四”因傲慢错失机遇,如今寄望于中国市场“翻身”,但能否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还要看其后续能否真正放下身段,与中国伙伴深度协同——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傲慢”从来都不是资本,“顺势而为”才是生存之道。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