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丰田“单城单店”试点,一场关乎生存的渠道革命

来源:汽车投诉网
9550收藏
导读

面对新能源浪潮,自2025年7、8月起,丰田在约十个城市推行“单城单店”模式,一个城市只保留一家合资品牌4S店,承载两大合资品牌销售与服务。这一改革旨在应对传统渠道困境,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用户体验,但也面临阵痛。其尝试具行业意义,若成功或成跨国车企渠道改革范本。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在西部某城市的丰田4S店里,消费者既能看到广汽丰田的凯美瑞,也能试驾一汽丰田的荣放——这种曾被认为“不可能”的场景,如今成了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新尝试。自2025年7、8月起,丰田在约十个城市推行“单城单店”模式,一个城市只保留一家合资品牌4S店,同时承载两大合资品牌的销售与服务。这场看似简单的渠道调整,实则是这家跨国车企面对新能源浪潮的“自救实验”,背后藏着传统车企转型的集体焦虑。

丰田的“渠道困局”并非个例。过去数十年,传统车企靠“广铺网点”抢占市场,广汽丰田与一汽丰田在华各自为战,独立的经销商网络虽曾支撑起销量增长,却在新能源时代暴露出致命短板。一方面,新能源车企的直营模式直击痛点:没有经销商层层加价,价格透明;线上订车、线下体验的流程更简洁,用户响应速度以小时计。反观传统经销模式,网点越多,租金、人工等冗余成本越高,某三线城市丰田经销商曾透露,单店每月固定成本超20万元,销量下滑时“卖一辆亏一辆”。

更尴尬的是“量增利减”的悖论。2025年前八个月,丰田在华销量逆势增长18.5%,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分别交出11%、4.73%的同比增幅,但2026财年第一季度,其在亚洲(日本除外)的营业利润却同比下降12%。“以价换量”成了无奈选择——为应对新能源车型的价格冲击,部分丰田燃油车终端优惠达3-5万元,经销商利润被压缩到极致,甚至出现“卖车不赚钱,全靠售后补”的情况。而分散的渠道进一步加剧损耗:某城市曾同时存在3家丰田4S店,为抢客户互相压价,最终两家长期亏损闭店,仅剩的一家也面临售后资源分散的问题,一汽丰田车主保养需跨市,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单城单店”模式,本质是丰田将“精益生产”理念延伸到渠道端。三十多年前,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丰田靠“准时生产”压缩库存、“自働化”保障质量,在车市寒冬中站稳脚跟,如今这一逻辑被复制到渠道改革中:减少网点数量,意味着集中资源提升单店利用率——一家店既能卖两大品牌车型,也能共享售后工位、零部件库存,售后成本可降低15%-20%;对消费者而言,不用再纠结“买凯美瑞去广汽丰田,买荣放去一汽丰田”,维修保养也无需跨品牌奔波,某试点城市车主反馈:“以前保养要提前一周预约,现在当天就能排上,还能顺便看另一品牌的车型,选择更多了。”

但这场改革也伴随着阵痛。对经销商而言,“单城单店”意味着“赢者通吃”,被淘汰的经销商面临转型或退出的抉择;即便留下的经销商,也需投入资金改造展厅、培训员工,适应双品牌运营。更关键的是,这种模式能否抵御新能源冲击仍需检验——新能源车企的优势不仅是渠道,更是技术迭代速度,丰田若仅靠渠道优化,而不加快电动化转型,恐怕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不过,丰田的尝试仍具行业意义。在新能源重构汽车市场规则的当下,跨国车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与中国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探索转型路径。“单城单店”若试点成功,可能成为跨国车企渠道改革的范本——毕竟,在汽车行业的变革浪潮中,没有永恒的模式,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生存智慧。正如丰田曾靠“精益生产”穿越周期,如今这场渠道革命,或许正是它在新能源时代守住阵地的关键一步。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