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无忧包成“无忧愁”?车主1299元服务遭“过期”
小米汽车“无忧包”服务成车主“无忧愁”,杨先生1299元购买的服务因规则模糊、售后不到位而遭遇“过期”。此事件暴露新能源车企服务体系短板,提醒行业需重视用户权益,实现权责透明化,把规则说透、沟通做足、售后做实,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信任。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小米汽车SU7杨先生手持的保修凭证与1299元“小米无忧包”购买记录,但这1299元的无忧包却成了“无忧愁”。这辆小米SU7刚过2万公里、仍在保修期内的SU7,本应享受保养服务,可他去年7月28日购入的“无忧包”却成了“烫手山芋”,客服先以“未达2万公里”拒绝预约,后以“保单到期”宣告服务失效。
看似是杨先生个人的消费纠纷,实则暴露了小米汽车服务背后的“规则陷阱”与售后体系的漏洞。据杨先生回忆,去年5月28日购入小米SU7后,为省心特意花1299元买了“小米无忧包”,宣传页面明确写着“一年内含车辆保养等项目”。2025年3、4月,他首次联系客服预约保养时,对方只强调“需开够2万公里才能保养”,对“服务有效期与保险同步”的关键规则只字未提。彼时车辆里程不足,杨先生只能按要求等待,可当8月12日里程达标再次联系时,客服却突然改口:“你的保单已经到期,无忧包跟着失效了。”
这一说法让杨先生难以接受。“如果保险6月到期,我3月买的无忧包岂不是只享3个月?这和‘一年内可用’的承诺完全不符!”他翻遍购买页面与客服记录,发现“服务有效期与官方保险一致”的条款藏在客服热线提示的小字里,既未在购买时弹窗提醒,也未在首次沟通时主动告知。1299元的服务费用,最终因客服的“选择性告知”成了“沉没成本”,涉诉的0.13万元虽不算巨额,却让他对小米汽车的服务信任度大打折扣。
从消费者权益角度看,杨先生的诉求清晰且合理:未使用的1299元服务需退款,客服误导与投诉敷衍需赔礼改错,同时希望车企能完善服务提醒机制。而对小米汽车而言,这场纠纷的核心并非“是否该退款”,而是服务体系的“权责透明化”问题——若服务套餐的有效期规则能在购买时显著提示,这场矛盾本可避免。
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们忙着比拼续航与智能配置,却容易忽视售后服务这一“隐形竞争力”。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长期的服务保障。像“无忧包”这类增值服务,本应是提升用户粘性的利器,却因规则模糊、售后缺位变成“添堵包”,无疑会消耗品牌积累的口碑。
汽车投诉网:
杨先生的遭遇,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新能源车企服务体系的短板。期待小米汽车能正视此次投诉,尽快与杨先生沟通解决问题,更希望整个行业能以此为戒——唯有将“用户权益”放在服务核心,把规则说透、把沟通做足、把售后做实,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让“无忧服务”不再只是宣传页上的漂亮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