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收购与被收购屡见不鲜,收购后的品牌发展走向却各有不同。上汽名爵和吉利沃尔沃这两个收购案例,极具典型性,两者境遇堪称天差地别。
名爵,这个起源于1924年英国的汽车品牌,在2005年被南京汽车集团收购,2007年上汽集团又接手了南汽,自此名爵归入上汽旗下。曾经在英国本土风光无限的品牌,进入中国后却没有再现辉煌。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名爵累计零售量仅25,839辆,虽说同比有13.1%的增长,但这样的成绩实在不算亮眼。 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钘曾立下目标,到2025年底,名爵月销要突破3万辆,全年销量达18万辆,以目前的状况来看,达成目标难度不小。
再来看看沃尔沃,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现金加2亿美元承诺资产,约合人民币120亿元,从美国福特手中收购了这个全球知名的豪华汽车品牌。与名爵不同,沃尔沃被收购后发展态势良好。在2024年,沃尔沃全球销量达到76.3万辆,欧洲市场就占了37万辆 。被收购不仅没有让沃尔沃走向衰落,反而在吉利的支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何同样是被中国车企收购,名爵和沃尔沃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这背后原因值得深入探究。从品牌定位和市场策略来看,沃尔沃保持了高端豪华的品牌定位,吉利在收购后,采用“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双品牌战略,让沃尔沃保持瑞典总部及运营体系,管理层团队留任,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维持原状。沃尔沃凭借自身在安全技术、设计理念等方面的深厚积累,继续深耕高端市场,推出了如XC90等一系列备受市场认可的旗舰车型。反观名爵,虽然有着英国汽车品牌的历史底蕴,但在上汽旗下,其品牌定位相对模糊,既想兼顾家用市场,又试图在运动型车领域发力,结果两边都难以做到极致,没有形成清晰的品牌形象,难以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也是重要因素。沃尔沃在被收购后,获得吉利注资,随即启动“复兴计划”,投资110亿美元开发SPA可扩展平台。并且沃尔沃将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Drive-E发动机系列等核心技术向吉利开放,双方还联合开发了CMA基础模块架构,为吉利产品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自身也借助技术升级不断巩固市场地位。名爵在技术研发方面,主要依赖上汽集团的技术体系,缺乏自身独立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突破。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技术创新不足导致名爵在市场竞争中愈发吃力。
在市场布局上,沃尔沃借助吉利的资源,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借助吉利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和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名爵虽然在海外市场有一定布局,连续多年成为单一品牌出口冠军,在欧洲市场也有一定销量 ,但其在国内市场表现平平,没有稳固的国内市场作为根基,发展难免受限。而且在国内市场,名爵面临着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双重挤压,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