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蔚来董事长李斌在媒体群访中的一句“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都有1亿了,我们没有参与这个‘通货膨胀’”,将新能源汽车行业“订单宣传乱象”推至舆论焦点。这番直白吐槽不仅引发网友对车企订单真实性的热议,更暴露了当前行业在订单统计口径、产销匹配上的深层问题——当“晒订单”逐渐沦为营销工具,看似热闹的数字背后,实则暗藏行业发展的隐忧。
从李斌的表述来看,蔚来对“订单宣传”的态度十分明确:不参与数字竞赛,更注重实际产销平衡。他提到“车企晒订单变得偏营销,不利于产销的匹配,容易自己给自己挖坑”,这一观点戳中了不少行业痛点。当前新能源市场,订单统计口径混乱已成常态:有的车企公布“小定”(可退定金)数据,有的只算“大定”(不可退或高门槛定金),还有的将“意向登记”也算作订单,不同标准下的数字缺乏可比性,甚至出现“同一车型不同渠道订单数差异悬殊”的情况。网友调侃“之前看上险量,后来搞大定,现在又有小定,每家都有自己的算法”,正是对这种乱象的生动概括。
更值得关注的是,订单数字与实际市场表现的脱节。有网友举例“中国官方统计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产销量600万台,但各厂家宣称的产销量加起来最少5000万台以上”,悬殊的差距背后,是部分车企对订单数据的“过度包装”。这种“数字泡沫”不仅会误导消费者判断——比如用户因“高订单”预判车型热销而盲目下单,却面临长时间等待提车;还可能影响行业资源配置——车企若依据虚高订单扩产,最终可能导致库存积压,反而加剧经营压力。李斌口中“自己给自己挖坑”,正是对这种风险的警示。
不过,李斌也并非完全否定订单的意义,而是强调“真实订单”的价值。他透露蔚来当前“锁单情况不错,比预期要好,对ES8的月销预期之前确实保守了”,既传递出品牌的市场信心,也暗示蔚来更关注“能转化为实际交付”的有效订单。这种“重质量而非数量”的思路,或许能为行业提供新的参考:订单数字不应是营销的“噱头”,而应是指导生产、优化供应链的“依据”,只有实现订单与产能的精准匹配,才能避免“用户等车焦虑”与“车企产能浪费”的双重问题。
网友对李斌的吐槽反应呈两极分化,也折射出市场对订单乱象的复杂态度。支持方认为“订单水分越来越大,确实该改改”,呼吁行业建立统一的订单统计标准,让数字更具参考价值;反对方则质疑“问界M7小定十几万,加起来1亿怎么了”,认为只要不违反规则,车企有宣传的自由。还有网友提出更务实的建议:“把宣传链接转发给税务局”“看路上实际跑的车比看订单更真实”,从监管与实际体验层面,对“虚高订单”提出了隐性制约。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李斌的吐槽或许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从“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信号。早期行业依赖“高订单”吸引关注、提振资本市场信心,有其阶段性合理性;但随着市场逐渐成熟,消费者变得更理性,“数字泡沫”终将被戳破——用户最终关注的是提车速度、用车体验,而非纸面订单数字。未来,若能形成“统一订单统计口径+公开交付数据+第三方监督”的机制,既能让消费者获得真实信息,也能倒逼车企聚焦核心能力提升,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对车企而言,与其在订单数字上“内卷”,不如将精力放在产品力、交付效率与用户服务上。正如网友所说“路上蔚来的车看到的频率远大于某些高订单车型”,实际市场渗透率与用户口碑,才是品牌长期发展的基石。而李斌的“不参与通胀”,或许正是蔚来基于自身发展阶段的选择——在新能源市场进入“淘汰赛”的当下,摒弃营销噱头,回归产销理性,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