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理想与欣旺达合资建电池公司,“理想牌”电池明年上车!

来源:全民舆车
93990收藏

“以后理想车装的是‘理想电池’了!”2025年9月,理想汽车与欣旺达各占50%股份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在车友圈引发热议。这场合作并非简单的“代加工”,而是理想从“联合开发”转向“自主主导”的关键一步——新公司定名山东理想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明年就能实现自研电池装车,既打破了对头部电池厂商的依赖,也为消费者带来“成本下降+品质兜底”的双重期待,而欣旺达则借此绑定大客户,实现双方共赢。

在此之前,理想的电池供应多依赖与宁德时代的联合开发,虽能保障品质,但也面临“话语权弱、成本难降”的问题。有行业人士透露,头部电池厂商在供应链中议价能力极强,车企往往要承担较高的“采购溢价”,网友口中的“少交宁德税”,正是对这种现状的调侃。而这次与欣旺达成立合资公司,理想彻底掌握了电池设计的主导权,内部将这款电池命名为“理想电池”,从电芯配方到封装工艺都围绕自家车型需求定制——比如针对增程车型的用电特点优化电池放电效率,配合整车集成技术提升续航表现,这种“车电一体”的研发模式,比单纯采购标准化电池更具优势。

对理想而言,这场合作的核心价值远不止“降成本”。一方面,合资公司能保障电池供应的稳定性,避免因外部产能紧张导致车型交付延迟,这对近年来销量快速增长的理想来说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理想牌”的命名方式更易获得用户信任,有网友直言:“虽然知道是和欣旺达合作,但看到‘理想电池’的标识,心里会觉得更靠谱,出了问题也能直接找车企,不用在车企和电池厂商之间来回推诿。”正如评论区所说,电池责任主体转移到理想本身后,消费者能同时获得品牌的品质保障和可能的价格实惠,比如未来车型或许会因电池成本下降而推出更多优惠,或是升级更长的电池质保。

而对欣旺达来说,与理想的深度绑定堪称“破局关键”。作为二线电池厂商,欣旺达此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存在感远不及宁德时代、比亚迪,此次与理想各持50%股份成立合资公司,不仅能获得稳定的订单支撑,还能借助理想的用户基础和研发能力提升技术水平。有分析指出,理想在整车集成、用户需求洞察上的优势,能帮助欣旺达更精准地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电池产品,进而推动欣旺达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份额提升,形成“车企-电池厂商”互相成就的局面。

不过,市场也不乏担忧的声音。有网友质疑“欣旺达的技术能否支撑理想的高端定位”,认为“用欣旺达电池的理想车,可能只能卖30万以下”;还有人担心“自主主导设计是否会影响电池品质”,毕竟宁德时代在电池安全性、一致性上的积累更为深厚。但支持者认为,大型车企走向电池自研自产是必然趋势——电动汽车的电池占整车成本近40%,若核心部件长期依赖外部采购,不仅会限制成本控制,还可能在技术迭代中陷入被动。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现在头部电池厂商话语权太大,理想自建合资公司,既是为了降本,更是为了掌握主动权,避免‘卡脖子’。”

从行业视角来看,理想与欣旺达的合作或许会引发连锁反应。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向供应链深处布局,试图通过“自研+合资”的方式平衡成本、品质与话语权。对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好事——车企供应链掌控力增强后,既能推出更具性价比的车型,也能提供更统一的售后保障,比如未来“理想电池”若能搭配更长的质保周期(如10年或50万公里),将进一步降低用户的用车顾虑。

目前,山东理想汽车电池有限公司的具体产能规划和技术细节尚未公布,但“明年装车”的时间表已足够让人期待。这场合作究竟能让理想在成本控制上实现多大突破?“理想牌”电池的实际表现能否媲美宁德时代?答案或许要等实车上市后才能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理想通过合资公司深耕电池领域的举动,已经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重要伏笔,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