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 2026-2027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技术要求调整公告,从纯电动乘用车的电能消耗,到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续航、油耗,都划定了更明确的 “达标线”。这一调整不仅是对车企技术实力的考验,更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未来买车能否享受购置税优惠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只有符合新规的车型才会被列入《减免税目录》,想省钱买车,就得先看懂这些技术要求背后的 “门道”。
先看纯电动乘用车的核心变化:百公里电能消耗有了硬性限值。新规要求纯电车的电能消耗量必须不高于《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 第 1 部分:乘用车》(GB 36980.1-2025)对应车型的标准,哪怕是最大设计总质量超过 3500kg 的车型,也得参照 3500kg 车型的限值执行。这意味着 “高能耗电动车” 将被挡在购置税减免门外,比如此前部分续航虚标、实际电耗居高不下的车型,若不升级电池或优化车身轻量化设计,明年起可能就无法享受优惠。对消费者来说,这反而是件好事 —— 能享受减免的纯电车,意味着能耗更优,长期使用成本更低,不用再担心 “买得起车、开不起电”。
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调整更细致,直接瞄准 “伪混动” 的痛点。第一,纯电续驶里程底线提高到 100 公里(有条件的等效全电里程),比此前部分地区执行的 80 公里标准更严格。这意味着那些 “纯电续航只有 50-60 公里,本质还是靠油跑” 的插混车型,若不提升电池容量,将失去购置税减免资格。对日常通勤依赖纯电模式的用户来说,100 公里的续航基本能覆盖一周通勤(按日均 20 公里算),不用频繁切换油电模式,实用性大幅提升。
第二,电量保持模式下的油耗有了明确比例限制。新规按整备质量分档:2510kg 以下的车型,油耗要小于《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578-2024)对应标准的 70%;2510kg 及以上的车型,要小于 75%。简单说,就是插混车在电池没电、靠发动机驱动时,也得比同级别燃油车更省油。比如一款整备质量 2000kg 的插混 SUV,若同级别燃油车的油耗限值是 7L/100km,那它在电量保持模式下的油耗就得低于 4.9L/100km 才算达标。这直接打击了 “油改电” 的插混车型 —— 这类车往往发动机效率低,亏电油耗高,未来若不升级混动专用发动机或优化动力耦合系统,很难符合要求。
第三,电量消耗模式的电能消耗也有上限。2510kg 以下车型的电耗要小于国标限值的 140%,2510kg 及以上的小于 145%。这确保了插混车在纯电模式下的能耗不会比同级别纯电车差太多,避免出现 “插混纯电模式电耗比纯电车还高” 的尴尬,进一步提升了插混车的综合使用经济性。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还明确了过渡期安排: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已列入《减免税目录》的车型,若符合新规要求,会自动转入 2026 年第 1 期目录;不符合的将被撤销,但车企可在 2025 年 12 月 12 日前重新申报调整后的车型。这给了车企约两个月的 “整改期”,也给消费者留下了 “抄底老款达标车型” 的窗口期 —— 如果现在看中的纯电或插混车已在现有目录中,且经测算符合新规技术要求,年底前入手仍能享受优惠;但如果是明显不符合新规的车型,比如纯电续航不足 100 公里的插混车,就别指望 “捡漏” 了,明年起肯定无法享受减免。
对车企来说,这次调整是 “技术倒逼升级” 的信号。纯电车型需要在电池能量密度、车身风阻、电机效率上持续优化,才能控制电耗;插混车型则要在电池容量、发动机热效率、动力系统匹配上发力,既要满足续航要求,又要压低亏电油耗。比如比亚迪、问界等已布局高效混动系统的品牌,可能更容易达标;而部分依赖 “低成本油改电” 的车企,若不加快技术迭代,明年销量可能会受影响。
对消费者而言,看懂新规有三个关键:一是买车前查目录,2026 年起要确认车型是否在最新《减免税目录》中,可通过工信部官网或税务部门渠道查询;二是关注核心参数,纯电车看百公里电耗,插混车看纯电续航和亏电油耗,这些数据会在车辆配置表中明确标注;三是警惕 “过渡车型”,部分车企可能会推出 “刚好卡线达标” 的车型,建议优先选择技术成熟、参数冗余更高的产品,避免未来出现 “实际使用不达标” 的问题。
此外,新规还提到 “非汽柴油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燃料消耗量不作要求”,这为氢燃料插混等新路线留下了空间,也体现了政策对新能源技术多元化的支持。整体来看,这次购置税减免技术要求调整,本质是 “优中选优”—— 通过政策引导,让更节能、更实用的新能源车留在市场,同时推动车企向更高技术水平迈进。
距离 2026 年还有不到三个月,无论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车企要加快车型技术升级和申报,消费者要理清自身需求,瞄准符合新规的车型。毕竟,能享受购置税减免的新能源车,不仅能省下一笔钱(按 15 万车价算,购置税约 1.33 万),更意味着技术更可靠、使用成本更低,这才是政策调整给消费者带来的长远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