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全固态电池来了!孚能电池年底送样,能终结续航焦虑吗?

来源:汽车投诉网
50980收藏
导读

2025年10月,孚能科技官宣全固态电池年底送样一线车企,其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强、体积小,最快2027年小批量交付,进度领先。这引发“现在该买现款车,还是等固态电池车”的争议。总体来看,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革命性突破”,我们正见证这一变革开端。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刚提了半固态电池的车,全固态就要来了?”2025 年 10 月,孚能科技官宣 “全固态电池年底送样一线车企” 的消息,让新能源车主陷入 “买早了” 的纠结 —— 这款电池能量密度达 400Wh/kg,装车后纯电续航轻松破 1500 公里,-10℃低温续航仍能稳在 1300 公里,甚至量产后成本比高端三元锂还便宜 10%。从实验室数据到 “送样车企” 的实质性进展,全固态电池离 “装车上路” 越来越近,也让 “2026 年该不该等固态电池车” 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购车争议。

先看懂这款全固态电池的 “硬实力”:它和目前主流的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核心突破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两大维度 ——400Wh/kg 的能量密度,比现在顶级三元锂电池(约 360Wh/kg)高出 10% 以上,这意味着同样大小的电池包,能装下更多电量:装在家用 SUV 上,续航直接从 1200 公里跃升至 1500 公里;即便冬天开暖风、跑高速,续航衰减也能控制在 15% 以内,黑龙江网友期待的 “冬天跑 800 公里以上” 不再是空想。

更惊喜的是 “体积优势”:相同续航下,全固态电池体积比传统电池小 20%,重量更轻。有车企工程师测算:“装了全固态电池的 SUV,后备箱能多腾出婴儿车大小的空间,底盘减重后电耗还能再降 5%”,对注重空间和操控的用户来说,这比单纯提升续航更实用。而且它用的是纯固态电解质,没有液态电解液,安全性大幅提升 —— 针刺测试中不会起火,热失控温度比液态电池高 50℃,彻底解决了 “电池自燃” 的核心顾虑,这也是半固态电池(仍含部分液态电解液)无法比拟的优势。

最让行业兴奋的是 “进度不画饼”:不同于其他品牌只喊 “研发中”,孚能直接给出了明确的时间线 ——2025 年底送样给一线自主车企,2026 年完成测试后有望上试装车,最快 2027 年就能小批量交付。供应链消息显示,不少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已在抢着对接,“就怕晚了拿不到产能”。对比特斯拉计划 2030 年才落地的全固态电池,孚能的进度几乎快了一个代际,有网友感慨:“之前听了太多‘技术突破’,这次看到‘送样车企’,才算真的有盼头。”

不过,网友的疑问也很现实:送样到装车,还要等多久? 有人担心 “送样是实验室版本,量产会砍参数”,但行业人士透露:“孚能送样的电池与量产版一致性达 80% 以上,能量密度、安全性这些核心指标不会缩水”;还有人纠结 “成本会不会太高”,分析师给出定心丸:“量产后每千瓦时成本比高端三元锂低 10%,一辆车装 100 度电就能省 5000 块,20 万级车型也能装得起”。

争议最大的还是 “现在该买现款车,还是等固态电池车?” 支持 “等” 的用户认为:“续航 1500 公里能彻底告别充电桩,冬天也不用焦虑,多等 1-2 年值了”;反对者则反驳:“现款车技术成熟,价格也在下降,等固态电池车初期可能加价,还得承担‘首批车小毛病’的风险”。还有理性声音指出:“如果现在是刚需,现款高配车型(续航 1200 公里左右)已能满足日常需求;如果预算充足且不急用车,等 2026 年试装车上市后观察 3-6 个月,再决定是否入手更稳妥。”

也有网友提出 “冷思考”:比如 “手机还没装固态电池,汽车先用上了?” 其实两者技术路径不同 —— 汽车电池对体积、重量的容忍度更高,且车企对长续航需求更迫切,反而可能比手机更早落地;还有人担心 “北方冬天低温性能”,虽然孚能提到 - 10℃续航保持率不错,但 - 20℃以下的极端环境表现仍需测试,这也是未来装车后需要验证的关键。

从行业影响来看,孚能全固态电池的进展,可能会加速新能源汽车的 “续航内卷”。目前主流纯电车续航已普遍突破 1000 公里,而 1500 公里的到来,会让 “续航焦虑” 从 “有没有” 变成 “够不够用”,倒逼车企在智能驾驶、空间设计等其他维度竞争。对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好事 —— 不仅能用上更安全、更长寿的电池,还能享受到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下降。

总的来说,孚能全固态电池的 “年底送样”,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正式迈入 “固态时代” 的倒计时。虽然从送样到量产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 “告别续航焦虑” 的清晰路径。至于 “要不要等”,最终还是要看个人需求:刚需用户不必盲目等新技术,现款车型已足够优秀;追求极致体验的用户,不妨多关注 2026 年车企的测试进展,或许能赶上 “第一批吃螃蟹” 的机会。但无论如何,全固态电池的到来,都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次 “革命性突破”,而我们,正在见证这场变革的开端。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