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沃尔沃、宾利喊出“2030年停售燃油车”,奥迪计划“2032年全面停产内燃机”时,宝马和丰田却逆势而行——不搞激进的纯电目标,坚持“内燃机+电动车+混动+氢燃料”并行的多元能源战略。2025年,当不少品牌因纯电销量不及预期、临时取消车型计划、推迟电动化目标时,这两家巨头却凭借“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策略,在全球差异化市场中站稳脚跟。有人说它们“保守”,但从挪威89%的电动车渗透率与美国9.2%的差距来看,宝马和丰田的“多元路线”,恰恰踩中了全球电动化转型“步调不一”的核心痛点。
先看这场“电动化竞赛”的反转:2020年初,新能源热潮下,车企们扎堆宣布“燃油车退市时间表”,仿佛谁先全面转向纯电,谁就能抢占未来。可几年过去,现实给了不少品牌一记耳光——保时捷原本计划2030年电动车占比80%,如今却要临时加推燃油版跨界车;奥迪的纯电车型规划多次调整,内燃机停产时间无限期搁置;福特欧洲更是悄悄放缓纯电转型,重新聚焦混动车型。反观宝马和丰田,从一开始就没跟风“押注纯电”,而是按自己的节奏布局多元能源,如今反而成了“少数没翻车的玩家”。
宝马的“选择的权力”战略,精准覆盖了不同地区的需求。在挪威这样电动车渗透率近90%的市场,它能拿出iX3、i3轿车等纯电车型满足政策与用户需求;在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电动车占比不足10%的美国部分地区,它的直列六缸、V8内燃机车型仍占据销量主力,甚至为了符合欧7法规,重新设计大排量发动机,确保性能车用户的需求不被忽视;更长远的是,它还联合丰田研发氢燃料电池,计划2028年推出基于X5的氢燃料车型,提前布局“后电动车时代”的技术。宝马CEO奥利弗·齐普策的表态很直接:“将电动化作为单一技术路线是死胡同,欧洲内部转型速度都不一样,何况全球?”这种清醒,让宝马避免了“为凑纯电销量而牺牲利润”的困境——2025年上半年,其燃油车与混动车型仍贡献60%以上的营收,为纯电研发(如“新世代”平台100亿欧元投入)提供了稳定现金流。
丰田的“全能源覆盖”策略,更是把“务实”刻进了骨子里。作为混动技术的鼻祖(1997年推出普锐斯),丰田没有因纯电热潮放弃优势,反而继续优化内燃机——新款汽油发动机能适配纯电、混动、氢燃料等多种场景,既降低研发成本,又能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在电动化转型慢的地区,它的混动车型仍是“省油耐用”的代名词;在政策推动电动化的市场,它的纯电车型逐步落地;同时,它还联合马自达、斯巴鲁研发合成燃料、生物燃料,甚至测试氢燃料内燃机(如GR Yaris的1.6T三缸氢燃料原型车),把“不依赖单一能源”做到极致。丰田章男曾直言“电动车全球份额难超30%”,这话虽引发争议,却贴合现实——在新西兰,电动车因充电费用高于油费,成了“富人玩具”;在东北、内蒙等低温地区,纯电车型续航腰斩的问题仍未解决,混动和燃油车仍是刚需。
这种“多元路线”的优势,在全球市场差异中被无限放大。从数据来看,2024年挪威新车销量中89%是电动车,而美国仅9.2%,中国虽能达到60%,但三四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充电设施差距仍明显。若车企只押注纯电,在电动车渗透率低的市场会“无车可卖”,强行推纯电又会因需求不足导致库存积压;而宝马和丰田的策略,相当于“哪里需要什么车,就给什么车”——在欧洲,纯电和混动车型并行;在北美,燃油车与氢燃料车型逐步过渡;在亚洲,兼顾纯电、混动与燃油车。这种“因地制宜”,让它们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有竞争力,不像部分品牌“在挪威卖爆纯电,在北美却因缺乏燃油车型丢份额”。
更关键的是,多元战略让宝马和丰田避开了“纯电研发的无底洞”。纯电车型需要持续投入电池技术、充电生态、智能驾驶,且回报周期长,不少品牌因“烧钱太快、销量不及预期”陷入财务压力。而宝马和丰田靠燃油车、混动车型的稳定利润,反哺纯电与氢燃料研发,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宝马投入100亿欧元研发“新世代”纯电平台,底气就来自其燃油车与混动车型的营收支撑;丰田在氢燃料领域的布局,也离不开混动车型带来的现金流。这种“不激进、不冒进”,让它们在行业波动中保持稳定,避免了“为追热点而打乱自身节奏”。
当然,宝马和丰田的“多元路线”并非“反对电动化”。宝马已确认推出iX5等多款纯电车型,丰田也在逐步扩大纯电产品矩阵,它们反对的是“不顾地区差异、强行全面押注纯电”的冒进。就像网友说的:“在挪威卖纯电是顺应市场,在非洲卖燃油车是尊重现实,硬要在充电不方便的地方强推纯电,才是真的不尊重用户。”
如今来看,宝马和丰田的“远见”,本质是对“全球市场复杂性”的敬畏。电动化是未来趋势,但不是“一刀切”的趋势——有的地区快,有的地区慢;有的用户需要纯电,有的用户依赖燃油。当其他品牌在“激进转型”中反复调整策略、付出高昂代价时,这两家巨头凭借“多元能源”的缓冲,既能抓住纯电市场的机遇,又不会被单一技术路线绑架。或许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未来5-10年,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不是‘纯电vs燃油’的对抗,而是‘谁能更好地适配不同地区需求’的较量。从这一点来看,宝马和丰田已经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