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比亚迪日本 3 年卖 7123 台!比国内 1 小时订单少

来源:全民舆车
19180收藏
导读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比亚迪日本三年卖出7123台,不及国内海洋网一小时订单,却书写“深耕者”故事。日本市场有生态壁垒、认知偏见等难题,比亚迪精准适配需求,放弃低价冲量,构建线下服务体系,用耐心与策略完成蜕变。其“放低姿态做服务生”的逻辑,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了破局新思路。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 60%,出海成为车企活下去的必答题,人们期待着中国品牌凭借三电技术与成本优势在海外上演 “降维打击”。但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三年征程,却撕开了出海童话的面纱 —— 三年累计销量 7123 台,不及国内海洋网一小时订单,却用同比 66% 的增长、单月破 800 台的突破,书写了另一番 “深耕者” 的故事。

2025 年日本移动出行展上,比亚迪仍是唯一参展的中国车企,在丰田、本田等本土巨头的主场里,它的展位不算起眼,却藏着对日本市场的精准适配。为贴合日本主流的 K-car 需求,比亚迪量身打造了轻型电动汽车 RACCO;为覆盖多元用户,首次引入插混车型海狮 06 DM-i,同步带来升级后的元 PLUS、海豚等纯电车型,甚至将仰望 U9 超跑纳入展台,既兼顾日常代步,也展现技术实力。商用车领域的布局更显成熟,全球首发的纯电卡车 T35、J6 living car 概念巴士,搭配已落地运营的 J7、K8 巴士,形成 “乘商并举” 的完整矩阵。

对比亚迪而言,日本市场的挑战从不是产品竞争力,而是看不见的 “生态壁垒”。这里汽车关税为 0,却是全球最封闭的市场之一 ——2024 年日本 442 万辆新车销量中,本土品牌占比高达 95%,外资品牌仅分食 5% 份额。充电基础设施的短板更显棘手,整个大东京地区仅有 1.3 万个公共充电桩,核心 23 区不足 4000 个,而面积相当的深圳已建成超 42 万个。更难突破的是认知偏见,有日本停车场管理员见是中国电车,直接担忧 “会不会燃烧”,这种对中国品牌的信息差,成为比技术更难跨越的门槛。

价格策略上,比亚迪也放弃了 “低价冲量” 的惯性思维。元 PLUS 在日本化名 ATTO 3,起售价 418 万日元(约 19.3 万元),是国内价格的 1.7 倍,与丰田 RAV4 等本土主流 SUV 定价持平。这一定位背后,是比亚迪对日本市场的清醒认知:当地消费者更看重品牌信任与使用体验,而非单纯的性价比。为打消顾虑,比亚迪选择契合日本消费习惯的线下模式,与和谐汽车合作建设 4S 店,截至 2025 年底计划建成 100 家经销商网络,用 “看得见的展厅、摸得着的售后” 构建安心感,这也成为吸引日本消费者的关键。

那些选择比亚迪的日本车主,恰恰印证了 “深耕” 的价值。主力消费群体集中在 40-50 岁、居住在 “一户建” 的中年家庭,他们有专属车位可安装充电桩,解决了充电核心痛点。工程师韦兴先生就是典型代表,他观望比亚迪多年,最终被成熟技术、线下服务体系打动,更算清了用车成本账 —— 即便日本电费较高,电车使用成本仍仅为燃油车的三分之二。在他看来,比亚迪的 4S 店模式比特斯拉的线上直销更靠谱,而辅助驾驶的 “积极风格”,也与日本本土品牌的 “佛系逻辑” 形成差异化吸引力。

比亚迪在日本的故事,颠覆了 “出海 = 降维打击” 的固有认知。它用三年时间证明,海外市场不是 “拿来就能赢” 的竞技场,而是需要耐心培育的土壤。从 2004 年打赢索尼、三洋的专利诉讼,到如今在电动大巴市场占据市占率第一,从乘用车三年销量 7123 台到 2025 年单月破 800 台,比亚迪的每一步都在破解 “文化隔阂、认知偏见、生态差异” 的难题。

出海从来不是一场速胜战,而是关于信任与融入的持久战。当比亚迪不再执着于 “销量数字”,转而深耕渠道、适配需求、打破偏见,它已经在日本市场完成了从 “陌生品牌” 到 “可信选项” 的蜕变。这种 “放低姿态做服务生” 的逻辑,或许才是中国车企出海的真正破局之道 —— 不是去颠覆既定生态,而是用价值认同慢慢融入,当普通日本家庭在选车时,能自然地将比亚迪与本土老品牌放在一起比较,那才是出海真正的成功。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