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增程为何成新势力标配?牺牲一点效率,换纯电体验 + 无续航焦虑

来源:全民舆车
5610收藏
导读

新势力高端车型中,增程式技术成主流,插电混动则逐渐边缘化。这源于新势力“体验优先”的战略,增程式结构简化,静谧性、平顺性接近纯电车,还能降本增效。它契合高端用户用车场景,牺牲一点效率,换来核心需求极致满足。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核心已转向“体验质感”,消费者应按需选择。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在新势力高端车型的动力选择中,增程式技术已成绝对主流 —— 理想、问界、零跑等品牌纷纷将其作为核心动力方案,而曾经被看好的插电混动,却在高端市场逐渐边缘化。这一现象并非技术层面的绝对优劣之分,而是新势力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后,做出的 “体验优先” 战略抉择:用机械结构的简化,换取高端用户最看重的静谧性、平顺性与智能化配置,堪称新能源高端市场的 “取舍智慧”。

增程式与插电混动的核心差异,在于动力架构的底层逻辑。增程式采用 “串联式” 结构,发动机仅扮演 “充电宝” 角色,通过发电机为电池补能,最终始终由电机驱动车轮;而插电混动则是 “混联式” 设计,发动机既可以发电,也能直接驱动车轮,还能与电机协同出力。这种结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者在用户体验上的天壤之别:增程式全程电机驱动,彻底规避了传统变速箱的顿挫感,发动机介入时仅产生微弱噪音,静谧性和平顺性无限接近纯电车;而插电混动即便经过多代优化,发动机直驱切换时仍可能出现轻微振动与噪音,打破了驾驶体验的纯粹性,这正是追求极致质感的高端用户无法接受的 “体验倒退”。

对新势力而言,增程式的 “简化优势” 更是降本增效的关键。省去变速箱、传动轴等复杂机械部件后,不仅降低了研发难度和故障率,还能节省出大量成本,投入到用户可直观感知的座舱配置上 —— 比如更大尺寸的中控屏、更豪华的内饰材质、更先进的智驾系统。反观插电混动,一套优秀的 DHT 或 E-CVT 系统需要整合发动机、电机、离合器、变速箱等多重部件,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巨大,高昂成本要么推高车价,要么只能在其他配置上妥协,这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市场显然缺乏吸引力。

从用户需求来看,增程式完美匹配了高端群体的用车场景。高端用户大多拥有固定充电条件,日常通勤可当作纯电车使用,享受低成本与静谧性;长途出行时,增程器补能解决续航焦虑,无需依赖充电桩。而插电混动的核心优势 —— 高速发动机直驱带来的略低油耗,在高端用户的决策权重中占比极低,他们更在意的是全程无差别的驾驶体验,而非百公里几升油的差异。即便有观点指出增程式亏电时动力会受影响,但实际使用中,电池保留的电量足以支撑超车、急加速等短时高性能需求,完全能满足日常驾驶场景。

插电混动并非技术落后,而是其 “效率优先” 的路线与高端市场需求错位。它在全场景能耗上的理论优势,需要以复杂结构、体验妥协为代价,更适合注重实用性、对成本敏感的中端市场。而新势力高端车型选择增程,本质是抓住了 “体验为王” 的市场核心:在新能源转型期,用户想要的不是 “面面俱到的完美”,而是 “核心需求的极致满足”。增程式牺牲了一点极限高速效率,却换来了纯粹的电车体验、更低的故障率和更丰富的配置,恰好击中了高端市场的需求痛点。

这场动力路线的选择,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不再是技术参数的盲目比拼,而是基于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增程式的流行,证明了高端市场的竞争核心已从 “动力形式” 转向 “体验质感”,而新势力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集体押注增程技术,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对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增程还是插电混动,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是否适合自身需求的差异 —— 追求纯粹体验与智能配置,增程是最优解;注重极致能耗与长途效率,插电混动更值得选择。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