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三天,车辆莫名出现划痕,4S店还以照片像素不好拒绝处理
贵阳车主吴先生在特斯拉4S店维修车辆时遭遇划痕事件,4S店以照片像素不好为由拒绝处理。此事件暴露了部分汽车售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如品控机制缺失、服务态度偏差等。汽车投诉网呼吁企业正视消费者诉求,提升服务质量,以维护品牌声誉和长远利益。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2025年7月,贵阳车主吴先生的特斯拉Model3在维修期间遭遇的一系列糟心事,不仅暴露了特斯拉售后服务的漏洞,更展出车主在弱势里的无可奈何。
据车主吴先生表示,7月13日,吴先生将行驶里程仅8600公里、仍在保修期内的车辆送至贵阳孟关特斯拉钣喷中心维修,交接时双方验车拍照确认无划痕;但没想到7月16日取车时,车辆左前门、后门把手附近突然出现20多处明显划痕,更伴随左后门掉漆、把手附近凹陷等问题。面对如此直观的损伤,工作人员却以“使用造成”“照片像素不好”等说辞推诿,甚至在吴先生出示交接时的现场记忆与常识判断后,仍坚持逃避责任,其态度之强硬、专业度之欠缺,着实令人咋舌。
这些划痕从常理判断,20多处利器造成的密集损伤,显然超出了“正常使用”的范畴,更不可能在短短三天内由车主“凭空制造”。交接时十几分钟的仔细验车流程,本应是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却被一句“像素不好”轻描淡写地否定。更值得警惕的是,除了划痕,车辆还出现掉漆和凹陷,多重问题叠加,足以说明维修期间的保管环节存在严重疏漏,而售后人员的第一反应不是排查问题、弥补过失,而是急于撇清关系,这种处理方式无疑将企业形象推向了信任危机的边缘。
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品牌,特斯拉的服务体系本应与其市场地位相匹配。但从这条投诉来看,售后服务的“软实力”显然未能跟上品牌扩张的速度。一方面,维修环节的品控机制形同虚设,车辆在店内停留期间,为何会出现多处人为损伤?是否存在维修人员操作不当或保管疏忽?这些本应通过内部追溯体系快速查清的问题,却成了一笔糊涂账。另一方面,面对消费者的合理质疑,一线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与责任担当,将“甩锅”作为第一选择,这种服务态度的偏差,比车辆的划痕更伤消费者的心。
但事实上车主的愤怒,不仅源于财产受损,更源于被冤枉的委屈。当企业凭借信息差和强势地位否定事实时,车主往往陷入“百口莫辩”的困境。验车照片或许存在像素局限,但肉眼可见的划痕密度与形态,足以形成常识性判断;交接时的共同在场,本应是信任的基石,却被售后的傲慢击碎。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提出维修、赔偿、赔礼的诉求,既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行为,也是对企业服务底线的拷问。
此事更值得特斯拉反思一下,汽车售后服务的本质,是为消费者解决问题,而非制造新的矛盾。当车辆在维修期间出现损伤,企业首先应展现的是直面问题的诚意,而非预设“消费者找茬”的防御姿态。建立完善的维修期间监控机制、明确责任划分标准、加强员工服务培训,这些本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功课。特斯拉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标签的品牌,更应在服务细节上体现温度与专业,否则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弥补信任的裂痕。
汽车投诉网:
吴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它恰恰反映出当前汽车售后市场中,部分商家仍存在“重销售、轻服务”的短视思维。殊不知,在信息透明的时代,一次推诿可能失去一位客户,一次冷漠可能引发一片质疑。对于企业而言,正视并解决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更是维护品牌声誉的长远之计。希望这场划痕纠纷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更多企业看清:真正的品牌价值,不仅在于产品的品质,更在于面对问题时的担当与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