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动化浪潮将“车”简化为“行走的屏幕”,当算力竞赛、屏幕尺寸成为衡量“好车”的默认标准,当驾驶本身在智能座舱的喧嚣中逐渐被稀释,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辆电动车的核心价值,究竟是“能联网的终端”,还是“能带来乐趣的伙伴”?
这个问题,宝马在65年前就给出过答案。1959年,当多数人认为宝马只能作为“剩余价值”被收购时,少数股东的“否决”改写了历史——他们相信,宝马的价值不在于“成为别人的一部分”,而在于“坚持自己的特质”。随后启动的Neue Klasse项目,用1961年的BMW 1500打破了“中级车=平庸代步”的行业刻板印象,将精准转向、紧凑底盘、高响应动力注入家用车基因,开创“中级运动型轿车”全新品类,推动欧洲中级车市场从“舒适导向”转向“运动导向”。这场范式转移,让“驾趣”成为宝马的品牌DNA,更成为行业对“好车”的新定义。
今天,当电动化成为行业共识,当“缝缝补补的电动转型”成为多数车企的选择,宝马再次站在时代转折点上。新世代BMW iX3携Neue Klasse精神归来,用“重新造车”的革命,回答这个时代的追问:电动化不是“替代燃油”的妥协,而是“重构驾趣”的机会。
宝马2025年再出发,用“驾趣”定义电动时代的宝马纯电车
在曾经的燃油车时代,被标榜为驾驶者核心的:转向、底盘、动力,随着如今汽车产业在平台化架构的发展和电气化的转变,已经天然地克服了许多。然而区别在于在多数车企将“电动化”等同于“换动力系统”时,宝马却选择了“从架构到技术”的彻底重构。新世代Neue Klasse平台不是“燃油平台的电动化改造”,而是为电动驾趣量身打造的“全新底层逻辑”——它拒绝“一颗超级芯片包打天下”,而是用四颗专芯分工协作,其中分别包括:驾驶控制、自动驾驶、娱乐交互、基础功能等。
像训练运动员一样,让每个系统都能“极致发挥”。它拒绝“屏幕竞赛”,而是用“全景iDrive”的“视觉锥”设计,将关键驾驶信息投送至驾驶者前方视野,让智能体验“嵌入驾驶”而非“干扰驾驶”。
同时在动力上采用的全新第六代大圆柱电池的“无模组(Cell to Pack)设计”,将电芯直接集成至电池包,并采用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其融入车身结构,该设计不仅显著减轻整车质量、降低车辆重心,同时即在座舱内提高了乘员舱空间利用率,又在车身外提升了空气动力学性能。从参数体现上看,大圆柱电池的应用使全新BMW iX3得以实现10分钟快速补能达400公里以上,CLTC工况续航里程超过900公里,彻底缓解了全新BMW iX3车主的续航里程焦虑与补能便利性担忧。
最后,最能体现“驾趣重构”的,是宝马为新世代车型打造的“驾控超级大脑(Heart of Joy)”。它将动力、制动、转向、能量回收等核心子系统深度融合,让整车响应时间压缩至1毫秒以内——踩下加速踏板的瞬间,动力输出直接反馈;转动方向盘的一刻,车身姿态精准跟随。这种“顺滑、直接的机械反应”,不是“电动化的妥协”,而是宝马对“驾驶本质”的坚持:电动车的乐趣,依然来自“人与车的共鸣”。
浑然一体的新世代美学,重新诠释豪华电动
在设计上,新世代BMW iX3采用“浑然一体(Monolithic)”设计语言,以“极简、高辨识度、隐而不显的科技”为核心,实现经典与未来的融合。它去除了冗余装饰,致敬20世纪60年代BMW 1500车型的经典轮廓,同时通过“超感数字融合”设计,将LED轮廓光融入双肾格栅与天使眼大灯,打造出“天使之翼”前脸——熟悉的宝马经典元素与现代科技完美交织,感知硬件则隐于光影之中,既保留了品牌辨识度,又展现了电动车型的未来感。
座舱设计则遵循“少即是多”的理念,以“减法”对抗数字焦虑。一切设计都以驾驶体验为核心,仪表盘被行业首创的“视平线全景显示”替代、在保证驾驶视角不偏移的同时,确保不会如HUD配置那般被逆光或墨镜影响清晰度。中控屏采用的17.5°黄金视角的“超感中控”具备矩阵背光及防反光的特点、方向盘上集成的“超感控制”功能,让驾驶员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掌控感。这种设计,既是宝马DNA的现代演绎,更是智电时代豪华设计的宣言。
中国朋友圈:让驾趣融入“中国语境”
一辆好车,不仅要“技术领先”,更要“懂用户”。对于新世代BMW iX3来说,“懂中国”不是“加几个本地应用”,而是“从底层架构到生态体验”的全链条本地化。
宝马选择“全球架构+本土生态”的路径:在操作系统上,全新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采用“自研+融合”模式,既保留了宝马的驾趣逻辑,又融入华为鸿蒙生态、阿里大模型、腾讯车载应用,让智能体验更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在语音助手上,与阿里联合开发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拟人化沟通”“多智能体协同”,让语音助手每一次都“听懂”中国用户语音指令、在辅助驾驶上,宝马与Momenta的深度合作,让新世代iX3不仅能在高速“跑稳”,更能在城市“跑顺”——从感知到控制,从地图到语义,Momenta补上了“本地化场景”的拼图,让驾趣更适应中国道路。
更关键的是,这种“本地化”不是“被动适配”,而是“主动共创”。如宝马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的合作,从“采购电芯”升级为“共同开发定制化电芯”,让中国的制造能力成为宝马全球新能源战略的一部分、与阿里、Momenta的合作,从“技术导入”升级为“数据协同”,让中国用户的需求成为产品迭代的核心驱动。新世代BMW iX3的“中国朋友圈”,不是“供应链的堆砌”,而是“品牌与市场的共鸣”——它让宝马的“驾趣精神”,真正融入了中国用户的生活场景。
当所有车企都在追逐“未来的样子”时,宝马选择拿出了“回到过去”的态度——回到1959年“否决收购”的勇气,回到1961年“重新定义中级车”的创新,回到“驾驶是车的核心”的本质。新世代BMW iX3的亮相,不是“一款电动车的发布”,而是“对行业的一次提醒”:电动化不是“消灭驾趣”,而是“重新发现驾趣”的机会;好车的标准,永远不是“参数的堆砌”,而是“人与车的共鸣”。
最后
从1959年到2025年,从燃油到电动,宝马的每一次选择,都源于对“人”的理解——车不是“工具”,而是“伙伴”、驾趣不是“奢侈品”,而是“车的本能”。新世代BMW iX3的到来,不仅是宝马对“电动化”的回答,更是对“汽车本质”的坚守。当市场趋于雷同,当技术趋于同质化,坚持自我、尊重用户,才是最珍贵的创新。
在笔者看来,新世代BMW iX3的意义对于行业来说,远不只是一款传统豪华品牌新推出的纯电动车型——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电动化时代好车的新维度,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参数之外”的用户需求。
电动化的未来,属于坚持自我的创造者。虽然市场的形态一直在变,但宝马的姿态,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