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市场正在上演一场悄无声息的权力转移,中国汽车出口从 2020 年的 100 万辆飙升至 2025 年预计的 700-800 万辆(协会预测 620 万辆),仅 10 月单月就出口 66.6 万辆。这背后不是偶然,而是西方车企在战略抉择中,亲手将全球市场的主动权送到了中国手中。

故事要从几十年前的合资协议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通用、大众、丰田等西方巨头为挤进中国市场,签下 50:50 的合资协议,却坚守 “技术共享但绝不出口” 的底线 —— 大众高管曾直言 “出口等于把脖子伸给中国伙伴砍”,宁愿在墨西哥、泰国建新厂,也不让中国合资厂染指全球市场。彼时的他们以为能牢牢掌控核心利益,却没料到多年后的战略妥协,会成为格局反转的伏笔。
2020 年成了关键转折点。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爆发式增长,让合资燃油车销量断崖式下滑;疫情又搅乱全球供应链,西方车企工厂闲置、库存积压,为了盘活产能,他们不得不松口:允许中国合资厂出口。起初只是权宜之计,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通用从中国出口 30 多万辆雪佛兰、别克至南美、东南亚,福特杭州工厂的林肯 Nautilus 直供北美,宝马将电动 MINI 生产中心放在中国,大众也从长春一汽 - 大众往外发货,雷诺、现代等品牌纷纷跟进。
更讽刺的是,西方车企陷入了自己制造的 “依赖陷阱”。在墨西哥市场,上汽不仅靠 MG 品牌热销,还帮通用代工雪佛兰,当地通用前五款热销车型中四款是 “中国造”—— 没了中国伙伴,通用的市场份额将瞬间崩盘。而中国企业一边靠代工赚得现金流,一边用同样的平台、技术打造自有品牌,价格却低一大截。消费者早晚会醒悟:花更多钱买的西方品牌,本质上和中国品牌是同款车,何必为 Logo 买单?
很多人误以为中国只靠新能源车碾压,实则 2024 年中国出口的 640 万辆车里,七八成仍是燃油车。这些车多销往俄罗斯、中东、拉美等市场,刚好消化了国内电动化转型后过剩的燃油产能。中国车企用这笔收入持续投入电动车和智能化研发,而西方车企还在为电动车盈利发愁,形成鲜明反差。
面对中国汽车的崛起,西方开始用关税、贸易壁垒围堵,但为时已晚。比亚迪在泰国、匈牙利,吉利在马来西亚,上汽在印尼的海外工厂陆续落地,关税能挡住整车,却挡不住零部件出口和本地组装。2025 年前十个月,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已破 200 万辆,混动车更是因欧洲纯电关税政策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
如今西方车企早已骑虎难下:新建工厂需要三五年和几十亿美金,同时还要砸钱转型电动化、研发自动驾驶、应对贸易战;而对中国合资厂的依赖已成定局,中国伙伴掌握了生产线、供应链和高本地化率,一旦中国企业不愿再五五分账,或像吉利收购沃尔沃、上汽收购 MG 那样直接整合品牌,西方车企几乎无力阻拦。
三十年时间,中国汽车产业从 “学生” 变成 “老师”。曾经瞧不上 “中国制造” 的西方车企,如今要面对的是既便宜又智能的中国车 —— 在智驾、座舱体验上,中国品牌已甩开老牌选手几条街。未来五年,全球汽车格局或将彻底改写:西方品牌要么沦为贴牌商,要么被边缘化,而中国汽车的全球份额只会越来越重。这场由西方车企亲手开启的 “权力转移”,终究让他们自己陷入了被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