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企高管亲自下场在舆论场 “开麦”,这场看似冲动的言论博弈,实则是新能源行业营销内卷的残酷缩影。这条微博,把车企竞争的焦灼感扒得淋漓尽致 —— 某厂商砸下巨额资金,发起了长达两个多月的 “饱和式负面攻击”,最终却落得 “钱像打水漂” 的结局,眼睁睁看着对手销量 “风生水起”,自己却 “销量不及预期”,高管心态崩塌也就成了必然。

这种 “饱和式攻击” 在新能源赛道早已不是新鲜事。为了狙击竞品,车企会围绕产品缺陷、品牌口碑、用户投诉等维度,通过水军、营销号甚至付费媒体,制造铺天盖地的负面内容,试图影响消费者决策。从 “续航虚标” 到 “车机卡顿”,从 “交付延期” 到 “售后摆烂”,每一次攻击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 内容创作费、平台投放费、水军劳务费……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成本往往以百万计。
但如今的消费者早已不是 “信息洼地” 里的盲从者。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用户群以年轻群体为主,他们习惯在多个平台交叉验证信息,对 “通稿式负面” 的识别度越来越高。更关键的是,产品力才是最终的试金石:如果竞品在续航、智能、服务等维度持续发力,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再多的负面营销也只是 “隔靴搔痒”。就像微博中犀利的质问,“钱像打水漂”“销量不及预期”,这种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必然让操盘者陷入 “心态崩塌” 的困境。
从企业内部看,这种焦虑更具传导性。高管要向上解释 “营销费用的价值”,向下要给团队 “画饼打气”,一旦 效果不及预期,内部质疑声、外部嘲讽声会形成双重压力。“公司内部一堆人虎视眈眈”“员工要知道做事的意义”,这种内耗对企业的伤害,可能比外部竞争更致命。
这场营销困局的破局点,或许恰恰在于回归产品本身。与其在舆论场搞 “饱和式攻击”,不如把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用户服务的正向循环中。当产品力足够硬,消费者的口碑自然会形成 “反向防御”,再多的负面营销也难以撼动其市场地位。而那些沉迷于 “营销博弈” 的品牌,最终只会在资金浪费和口碑损耗中,被市场加速淘汰。
在新能源赛道的下半场,“真刀真枪” 的产品竞争才是王道,靠营销噱头和负面攻击的玩法,注定是 “饮鸩止渴”。消费者需要的是更可靠的产品、更贴心的服务,而不是一场场充斥着算计的舆论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