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袁婷婷:激光雷达看得远是伪命题,视觉方案更具优势
导读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质疑激光雷达方案,认为其远距离测量能力并非优势。她指出激光雷达存在能量衰减、多径效应、天气敏感等问题,相比之下,高分辨率摄像头在远距离目标检测、信息密度和环境适应性上更具优势。这一观点引发了行业内对辅助驾驶技术路线的进一步讨论。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5月17日消息,当前围绕辅助驾驶技术主要分为两条路线: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方案,另一种是以华为、理想等为代表的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小鹏汽车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其技术路线的选择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对激光雷达方案提出了质疑,认为“激光雷达看得远是个伪命题”,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释。
袁婷婷指出,激光雷达作为主动传感器,依赖于向外发射近红外光以及反射回波来计算ToF(time of flight),从而计算障碍物的距离。然而,这种技术存在几个显著的缺点:
- 能量衰减与点云密度降低:随着距离增加,激光束发散角扩大,能量密度呈平方反比衰减。在远距离测量时,回波信号强度和点云密度都会大幅降低。以当前行业领先的192线激光雷达为例,200米外的物体,激光雷达可获取的信息远少于800万像素摄像头可获取的信息。车辆需要足够的信息来区分200米外是一个轻飘飘的塑料袋,还是一个横行的电瓶车。因此,对于大模型方案来说,检测远距离目标最好的传感器不是激光雷达,而是高分辨率摄像头。
- 多径效应与低帧率:激光雷达在测量远距离的复杂地形或障碍物时可能发生多次反射,导致回波信号混叠,使得原来的信号失真,甚至产生错误,难以准确识别甚至误识别真实目标。此外,业界主流激光雷达的处理帧率不及摄像头帧率的一半,低频的帧率会让远距离且高速移动物体的识别误差进一步加剧。
- 天气敏感性:激光雷达对天气状况非常敏感,尤其是在雨雪雾等极端天气下。近红外光的波长短,衍射性差,遇到极端天气会在传感器附近几米内形成一团噪点,无法穿透透明障碍物看到雾气后面的目标,从而“致盲”。相比之下,毫米波雷达波长更长,衍射性好,雨雾特性更佳。
袁婷婷总结称,激光雷达是一个信息密度低且容易受干扰的传感器,并不适合作为强大大脑的眼睛。相比之下,高分辨率摄像头在远距离目标检测、信息密度和环境适应性方面更具优势。
小鹏汽车从激光雷达到视觉方案的转变,反映了其对技术路线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索。袁婷婷的这一观点也为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引发了行业内对不同技术路线的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