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蔚来集团一则融资公告引发行业关注——公司宣布完成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2亿元)股权发行定价,涉及1.82亿股A类普通股(含美国存托股)。这是蔚来今年第二次公开融资,加上3月通过“闪电”配售募集的36.8亿元人民币,其2025年累计融资已突破108亿元,在冲刺四季度盈利的关键节点,这笔资金无疑为其注入了重要“弹药”。
从融资细节来看,此次发行的美国存托股(ADR)公开发行价为每股5.57美元(约合人民币39.7元),A类普通股发售价为每股43.36港元(约合人民币39.6元),定价基本贴合当前市场估值,既避免了对现有股东权益的过度稀释,也体现出资本市场对蔚来长期发展的认可。根据公告,这笔资金将主要投向三大核心领域: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未来技术平台及新车型开发,以及充换电网络的扩大——这三大方向恰好是蔚来此前多次强调的“护城河”所在,也是其冲击盈利目标的关键支撑。
回溯今年3月的首次融资,蔚来当时以每股29.46港元(约合人民币26.9元)的价格募集36.8亿元,资金用途同样聚焦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短短半年内两次募资,且总额超百亿,一方面反映出蔚来在“烧钱”领域(如研发、基建)的持续投入需求,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公司对“现金流安全”的重视——毕竟从财务数据来看,蔚来今年上半年仍面临不小的盈利压力:一季度净亏损67.5亿元,二季度净亏损49.948亿元,上半年累计亏损117.45亿元;尽管二季度营收190.087亿元同比增长9.0%、环比增长57.9%,但距离实现盈利仍有差距。
也正因此,李斌在二季度财报会上明确提出“四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并给出了具体的执行路径:交付量与产能双提升。根据规划,蔚来三季度交付指引为8.7万-9.1万台,同比增幅40.7%-47.1%,营收指引218.1亿-228.8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四季度更是将目标锁定为“月销5万台”,为此还调整了产能分配——乐道品牌月产能2.5万辆、蔚来品牌月产能2.5万辆、萤火虫品牌月产能6000辆,三大品牌合计月产能达5.6万辆,为销量目标提供保障。而此次71亿融资的到位,将进一步支撑其在生产端的爬坡、销售端的推广,以及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铺开,为“量利齐升”铺路。
不过,市场对蔚来的盈利前景仍有观望情绪。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尚未完全平息,蔚来要实现“月销5万台”,不仅需要产品矩阵(如ES6、ET5、萤火虫车型)的持续发力,还需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品牌的挤压;另一方面,充换电网络的扩建虽能提升用户粘性,但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短期内可能难以直接贡献利润,如何平衡“长期投入”与“短期盈利”,仍是李斌团队需要解决的难题。
总体来看,年内超百亿的融资为蔚来冲刺四季度盈利提供了“弹药”,但最终能否兑现目标,还需看后续交付量、成本控制、营收结构优化等多方面的实际表现。对于蔚来而言,这既是一场“背水一战”的盈利攻坚战,也是向资本市场证明“技术投入能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关键考验——毕竟,再多的融资也只是“输血”,只有真正实现自我“造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